播出時間:4/11 16:00/4/12日 8:00(台北時間)

簡介:
他們2000年所預言的事,沒有一樣真的發生,包括世界末日。我的世界就在身
體裡的許多記憶,隨著細胞的死而去流浪﹔對我來說,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世界末日吧…
「身體」處在社會中,既是權力交會之處,也是社會關係延續的戰場﹔而位於升學導向邊緣位置的技職教育,似乎有更多空間,可以逃逸「大人/男性」對其身體的控制。
本片直接切入技職教育的青少女生活經驗,跳開「清純需保護VS放蕩待導正」式的僵化論述,透過「教育階級」差異中女性經驗的探索,了解她們「情/性慾」之處境,從而歸納出「性別與性」的另類邏輯。如果男性社會限制了青少女身體情慾開發的可能性,那麼我們驚喜的發現,這些不愛唸書(事實上是被主流升學主義教育體系排斥)的女孩身體裡,反而更具能量。更精確的說,成人們其實無法面對青少年「自主」的身體,尤其是充滿慾望的身體!
導演的話:
誰擁有身體管轄權?
深入青少女的世界,本片將捨棄一般記錄片慣用的訪談方式 而以類似劇情片對話的情境,活生生地捕捉真實的生命感。
以青少女慣用的暗語/片段小故事的小片頭藉此 觀眾可以慢慢認同她們在影片裡的語言、行為,不經由大人的道德價值觀注視她們間斷穿插正統舞蹈,救國團康樂活動,等健康主流價值,與青少女舞廳次文化藉此反襯彼此的荒謬性及盲點,而不是一味地苦訴青少女的問題。
關於導演
吳米森,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紐約市立大學電影創作BFA、研究所。
返台後曾任金馬獎/金穗獎/台灣國際雙年展國際競賽類/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媒體藝術專案/電影短片暨紀錄長片輔導金評審委員、Sun Movie電影台導演、Channel[V]/Star TV創意指導、中央電影公司編劇導演、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審片委員/ 專案導演。
1999年與魏德聖、鴻鴻、蕭菊貞等友人共同發起「純十六獨立影展」並發表《梵谷的耳朵》嶄露頭角。每一部吳米森的影片都是在眾人的期待下完成,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起毛球了》(2000年)打破當時台灣電影=非商業的迷思。資深影評人藍祖蔚稱:「本片讓我們看到了台灣新生代影像創作者的大氣、鬼才與豪情」。
吳米森陸續完成受人矚目的《給我一隻貓》(2002年)及《松鼠自殺事件》(2006年),他相當擅長掌握演員的細微動作與情緒以及城市這個隱藏的寓言性,他電影中的角色都有種生命的質感及情緒的感染力。
吳米森用統一既清冷又迷離的手法,讓他的電影同時兼具清醒的現實和迷幻的夢境感。他的影像飽含情感,並且展現出難得的精緻和純熟。
他的作品曾獲休士頓國際電影節劇情類白金獎、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音效設計、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等國內外獎項。
作品
西藏‧台北
哈哈世界
影像詩2007-思念
九命人(教改系列紀錄片之六)
提著腦袋上學去(教改系列紀錄片之五)
台灣製造
影像詩2003-我在偷看你在不在偷看我在偷看你
E.T月球學園
The Body Shop
得獎記錄
法國費索爾亞洲國際影展 入選 (2010 年)
美國紐約電視展 入圍 最佳社會時事節目 (2010 年)
第九屆台北電影節 (2007 年)
第五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國際競賽獎 (2006 年)
日本NHK日本賞影展(教育類) (2005 年)
第七屆台北電影節 紀錄片類 (2005 年)
第五屆南方影展 紀錄片類 (2005 年)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實驗類入圍 (2004 年)
入圍法國馬賽影展國際競賽獎 (2004 年)
台北電影節 台北電影獎 評審特別獎 (2004 年)
第2屆台灣民族誌影展開幕片 (2003 年)
第二屆純十六影展 (2003 年)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Monday, April 11, 2011 and is filed under 【人間‧紀事】.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Powered by Blogger.